10次,是新塘路1米多厚路基的施工数量;8640个,是整条路上安装雨水边沟所用的螺丝钉的数量;60次,是刘经理和同事们在各相关部门及周边街道社区开协调会的次数。为了避免新塘路路基不平整、雨天出现积水,工期刚开始的那段时间,一到雨天,刘经理就披着雨披,弯腰弓背,一寸寸寻找、标记,将路面积水点一一排除。他还和设计、管理等部门商量砂碎石加厚道路路基的方案,要求施工方采用分层碾压方式,每铺20厘米就用压实机压一遍,整整来回施工了10次。双管齐下之后,新塘路的排涝效果比以往提高了一倍。
在“浙”里,我们看到了创新力量——
面对西湖区38条道路提升改造的任务,被称为“峰会铁娘子”的杭州西湖区城管局峰会办负责人陈建,毅然挑起重担。一般道路人行道板的缝隙标准为小于等于5毫米,西湖区的要求是两毫米以下;沥青路面铺设,西湖区采用了降噪性能更好、使用寿命更长的SMA沥青材料,但这种材料必须在温度达到170℃左右才能铺设,且需一次性铺设完成。面对如此高的要求,陈建给自己定下规矩:每周必须将全部38条道路巡视一遍,检查人行道板是否呈直角,一般人量一个角,她却把4个角全量个遍。
这座城,记住了他们的名字:
杭州馒头山社区党委书记郑鸳鸯,带领18名社区干部攻坚克难,200多个施工点同时开工,用6个月时间,撬动一块沉寂60年的土地,启动“南宋韵味”风情小镇建设,让那里的居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她说:“工作再多,党员都不能退缩!”
杭州紫之隧道工程建设指挥部党支部书记、总指挥陈云庆,老骥伏枥,天天奋战在工地。他说:“老党员,一身都是硬骨头。”
杭州萧山区宁围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郭益丰,摸索出了一套“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行导人,以爱助人”的工作法,使拆违整治顺利完成。他说:“你们有困难,我去;你们有不方便,我出面。”
唯有创新破难才能破除束缚、开拓前进。我省广大党员干部乘风破浪,砥砺前行。
在G20峰会前后,浙江党员干部谱写的这曲敢于担当、求真务实、改革创新的赞歌,必将载入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