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地方坚持把加强党的领导贯穿容错纠错全程,着力强化党组织的领导和把关作用。宁夏将加强党对容错纠错工作的领导摆在首位,明确要求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由各级党委(党组)担负容错纠错的主体责任,做到坚守原则、严格把关、规范处置。山西要求各级党委(党组)按照职责权限领导实施容错纠错工作,纪检监察机关、组织人事部门以及其他有问责职能的部门具体承担受理、调查、核实等工作,由同级党委(党组)研究认定,并特别强调对情况复杂或社会影响较大、一时难以认定的,党委(党组)须向上级纪检监察机关或组织人事部门报告后再作决定。湖北荆门市规定,执纪问责机关和部门形成的容错意见,需提交同级党委常委会议研究决定。
为保障容错纠错工作规范开展,各地还对具体程序和操作流程从严从细作出要求。浙江杭州市和义乌市、安徽宿州市、江西新余市、河北玉田县、福建厦门市海沧区等地将工作流程细分为申请、初核、调查、认定、实施、答复、报备等步骤,环环相扣开展容错。广东中山市、四川乐山市、云南楚雄市、广西钦州市、安徽滁州市等地要求严格按照事实认定、前置审核、结论认定、通报报备等流程处理容错事项,对不符合政策要求的作出解释答复,对符合政策要求的出具书面报告。浙江兰溪市规定,容错认定由被启动问责程序的单位或个人提出书面申请,经调查核实由市纪委和市委组织部共同出具书面认定意见。甘肃永登县提出,提出容错申请的单位或个人,需提供相关佐证材料。河北三河市在容错认定中设置暂缓程序,对一时难以定论的容错事项暂缓作出决定,一般不超过三个月,期满给出结论性意见。
评价一视同仁使用同等对待
加强容错的结果运用
容错结果如何运用,是建立实施容错纠错机制的关键环节,也是广大干部最为关心关注的问题。各地对给予容错的干部一如既往信任支持,公道公正评价使用,树立起上级为下级担当、组织为干部担当的鲜明导向。
许多地方在容错结果运用的方式、途径以及效力发挥等方面积极探索。江苏、陕西规定,对给予容错的干部在提拔任用以及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后备干部资格等方面与其他干部同样看待。浙江余姚市、吉林四平市、天津滨海新区、安徽无为县等地明确,对予以容错的单位和个人,在平时考核、年度考核、任职考核、任期考核时不因容错事项作负面评价。福建厦门市规定,在实绩综合考评、经济责任审计等6类事项中,适用容错的干部不因容错事项受影响。安徽以人大立法的方式增强容错效力,明确在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工作中,已经尽职履责或先试先行,但出现过失或未达预期效果的项目实施单位和个人,经认定予以容错的,在评先评优、表彰奖励、职务晋升、职称评聘等方面不受影响。一些地方根据政策规定运用容错结果,一批给予容错的干部得到公道评价和使用。山东高密市建立实施容错纠错机制半年来,根据容错认定结果,已对3名干部给予容错。黑龙江齐齐哈尔市按照容错政策规定,对14名干部作出容错处理。
各地理直气壮地为敢闯敢试的干部撑腰鼓劲,对受到诬告陷害的及时予以澄清,对给予容错的干部加强教育引导,让干部切身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四川眉山市、云南大理州建立健全澄清保护机制,对受到诬告或不实反映的干部,按照有关规定反馈调查结果,消除负面影响,并严肃查处干扰改革创新或阻碍工作推进的造谣中伤、诬告陷害行为,及时通报曝光典型案例。福建宁德市蕉城区建立健全失实信访举报澄清机制,去年以来共为18名党员干部澄清正名。
坚持抓早抓小注重教育引导
明确纠偏纠错的措施途径
各地坚持有错必纠、有过必改,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早提醒、勤预警,对已经产生的偏差或错误积极纠正,并认真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引导干部正确看待失误错误,继续以良好精神状态改革创新、干事创业。内蒙古从加强事前防错、强化及时纠错、督促整改落实3个方面,规定了纠错程序和常态化监管措施。山东济南市专门配套出台《建立党员干部干事创业防错机制的实施办法》,有针对性地提出5种防错方式,为预防失误提供制度保证。山东广饶县提出,对可予容错的单位和个人,由纪检监察机关、组织人事部门或有关职能部门开展约谈提醒,及时纠偏纠错。江苏徐州市推行即知即行的整改机制,采取诫勉谈话、责令纠错等方式督促有过失的干部分析查找原因,制定改进措施,推动问题整改到位。贵州六盘水市建立容错纠错复核机制,由上级主管部门定期进行复核检查,对偏差或问题予以纠正。福建南平市、江西丰城市建立容错教育回访机制,对给予容错的干部进行回访教育、跟踪管理,持续关心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