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探索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薪酬制度,形成“资格与岗位挂钩、岗位与薪酬挂钩、待遇与业绩挂钩”的社区社会工作人才待遇机制,让续聘留任大学生社工发挥更大的作用。除了用“待遇”留人,更加注重用“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制定大学生社工目标管理办法,对大学生社工任职期间的生活、工作职责等做出明确规定。在建立社工绩效管理台帐和个人“政绩档案”基础上,重点关注大学生社工,用足用好考核结果,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择优机制。指定社区书记或主任对其进行指导,通过集中或“一对一”的形式对大学生社工进行学习上指导、生活上关心、工作上帮助,做到“干中学、学中干”,促进大学生社工尽快进入工作状态,熟悉业务内容,掌握工作重点,学会工作方法。街道党政办定期采用座谈交流和个别谈心等方式,及时了解大学生社工思想状态、工作近况及需求,帮助分析碰到的困难和疑问,加强具体工作指导,街道还要求大学生社工撰写工作心得,进一步强化大学生社工的工作责任意识。对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符合党员条件的,及时吸收入党。同时,总结、挖掘、宣传大学生社工中的先进典型,积极开展评选表彰活动,激发社区工作热情。
三、以专业化为导向,加强教育培养机制建设,确保大学生社工“留得好”
采取多种办法、多种途径、多种形式加强大学生社工的教育培养,并纳入全区人才队伍教育培训整体规划。一方面建立培训工作制度,注重对大学生社工的职业道德教育培训,积极倡导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着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每年提供累计不少于40学时的“菜单式”继续教育培训,并对担任领导职务的大学生社工开设高级理论研修班。建立培训教育培训档案,加强教育培训情况的检查评估,并把参加培训情况作为年终考核、评先评优的依据之一。对各方面表现优秀的大学生社工,推荐到区相关部门、街道上挂锻炼,输送到高校社会工作院系深造。另一方面普及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鼓励大学生社工通过培训和考试取得社会工作师和助理社会工作师职业资格,目前共有26名大学生社工取得了社会工作师或助理社会工作师的资格。设立社区社会工作示范岗,优先考虑大学生社工进行示范岗工作,努力提高大学社工的能力水平。
四、以多样化为导向,加强选拔流动机制建设,确保大学生社工“出得去”
结合实际,从大学生社工中选拔一批佼佼者作为党的干部的“预备队”来进行培养,有效推进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我区先后有2名社区干部被培养提拔为区管领导干部,担任街道办事处副主任职务。通过研究制定面向优秀社区工作者招考街道事业干部的具体实施办法,打破了身份限制。2008、2010年面向社区招考16名街道信访岗位、社区建设岗位事业干部。鼓励街道机关大胆启用优秀的社区干部,在党代表、人大代表、干部监督员等选拔时上注意把握社区工作者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