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曙区根据我区现有和在建的商圈、楼宇人才工作室(站)现状,“以人才服务促人才发展”的工作理念,通过搭建一个完善的服务网络,将原先散珠碎玉般的商圈、楼宇人才工作室(站)进行规范统筹建设,积极构建涉及“三个层面”的人才服务体系:一是在将建的区级组织工作服务中心内建立1个区级“人才之家”,二是依托已建、在建的商圈、楼宇人才工作室(站),在各街道建立11个商圈“人才之家”,三是组建由商圈、企业人才工作联络员构成的人才服务队伍,形成“1+11+N”网络架构的“人才之家”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对全区企业人才服务的全覆盖。同时,在全区各个“人才之家”服务平台开展外观形象、内部设置、工作制度等的标准化建设。面向社会征集“人才之家”标识,收到了来自全国各自的投稿,到截止日期总共收到作品26件。制定出台区级层面人才服务中心工作职责、楼宇(商圈)人才服务站工作制度和人才联络员工作规范,统一制作一批我区“人才之家”宣传册、人才政策宣传册,发放到各级“人才之家”载体和企业,实现“人才之家”的品牌化整体包装。
二、整合服务资源,围绕“九大类别”,着力提供完整的人才服务产品。
针对原先的服务机制下,企业人才一旦有了问题或需求,缺乏统一高效的平台实现“一门受理快速服务”的现状,海曙区“人才之家”服务体系紧扣一个“快”字,让企业人才的各类需求能够通过多种渠道快速便捷地被人才职能部门了解、掌握和回复。一是统一服务对象,主要面向区内企业,服务于来海曙创新创业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和企业的各类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二是统一服务内容,整合职能部门和街道服务资源,为各类人才提供企业创办、引才育才、科技申报、人才申报、子女就学、医疗保健、社会保障、住房落户、情感联谊等九大类服务,涵盖人才创新创业、生活起居各个方面。三是统一服务标准,分类别制作统一的服务宣传册子,做到政策法规、办事程序、申报材料、承诺时限、责任主体、投诉渠道“六公开”。
三、规范运作程序,建立“三项制度”,着力完善灵活的人才服务形式。
海曙区“人才之家”服务体系把原来“单兵作战”的封闭管理模式转变为“集团会战”的开放服务模式,将职能部门、企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各支力量整合起来,紧扣一个“全”字,使管理和服务能够覆盖企业人才创新创业、生活起居的方方面面。一是服务咨询制度,主要采取“人才之家”直接服务和依托职能部门资源间接服务两种方式开展九大类服务。二是人才走访制度,定期走访企业和人才,加强与企业负责人、人力资源经理等的联系沟通,了解掌握企业人才工作情况。罗女士是恒隆大厦一家新成立保险代理公司的人事经理,鼓楼商圈恒隆中心“人才之家”工作人员到他们公司去联系工作,几次都没有碰到她,原来她正在忙于招聘人才。工作人员就打电话给罗女士,询问公司的招聘要求,并主动联系街道社保站、区人社局帮她推荐人才。罗女士非常感动,以后的工作非常配合,她还在工作人员的启发下成立了企业工会组织。三是部门协作制度,落实“人才之家”创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利用“海曙人才服务qq群”等网络工具,畅通“人才之家”与职能部门的沟通渠道,实时向职能部门传递企业和人才的服务需求。
四、加强组织领导,落实“三重保障”,着力营造良好的人才服务环境。
海曙区以人员保障、组织考核等激励措施,变“要我服务”为“我要服务”,紧扣一个“近”字,从源头上改进了职能部门的服务意识,用服务拉近了党委政府与人才之间的距离,营造了人才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一是服务资源保障,建立由组织、人力社保、科技、教育、卫生、公安、工商等部门和各街道组成的“人才之家”创建工作联席会议,认真落实属于各自职能范围内的服务内容。二是人员经费保障,明确创建工作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分管领导为责任人,并落实“人才之家”联络员,加强人才工作业务学习和培训,确保服务的高质量、高效率。同时,建立多渠道、多层次投入机制,保障“人才之家”创建经费。三是组织考核保障,完善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出台《2012年度区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将“人才之家”创建活动纳入部门、街道人才工作考核重要内容,进一步落实创建工作责任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