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委出台专门政策意见,建立健全公开竞争择优的招录流程,严把进口关。一是广发“英雄帖”。每年下半年在基层需求申报、人社部门审核、全区统筹平衡的基础上,确定招考专业和人数,年底在省市以上媒体发出招考公告,并在高校网页、BBS、校友QQ群上发布,组织区有关部门和已招录毕业生到高校宣讲,扩大招录工作覆盖面和影响力。二是设置“高门槛”。从2011年开始,将招考门槛从一本院校提升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大学,报名对象一般要求学生党员,或担任过班、学院及以上的主要学生干部,或获得过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干部、优秀毕业生等荣誉。61名招录人员中,“211”高校毕业的50名,其中“985高校”28名,分别占总数的82%和46%;28人担任过院(系)学生会副主席以上干部,近四分之一获省级以上优秀毕业生、三好学生等荣誉。三是测评“全方位”。笔试量身定制,内容涵盖时政、行测、材料分析等内容,侧重主观题,重点测试应聘学生的基本素质。面试贴近实际,采用必答和提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回答完必答题后,进行针对性追问,努力做到全面深入评判。考察阶段,采取查阅档案、个别谈话、德的测评等方式,尤其是将谈话对象扩充到考察对象所在院(系)的党委书记、团委书记、辅导员、工作伙伴及宿舍同学等,听取不同层面反映,考准考实过往履历和德的状况。
分类选派到基层一线实战锤炼。
“一人一策”制定适岗锻炼方案,花半年至一年的时间安排到基层锻炼,帮助他们提升实际工作能力。一是导师“一对一”帮带。组织人事部门根据新招录干部的性格特点、专业特长等因素,采取统招统分的形式,一律安排到街道、一线业务部门锻炼。由所在单位指定一名业务精通、责任心强的干部兼任导师,负责传帮带,试用1至3个月后,再明确具体岗位。二是脱产“多维度”培训。明确岗位后,分批开展3至7天的脱产初任培训,课程涉及区情介绍、政府机构设置、调查研究、文字材料撰写、公务礼仪、实地观摩等内容,着重从务实与务虚、区内与区外、对上与对下等层面传授实践技能,帮助其提高岗位适应和履职能力。三是挂职“多岗位”锻炼。建立区域化菜单式挂职基地,结合干部意愿和挂职单位需求,实行“上挂学习、下派实践、交流互动”等形式,有计划安排到区综合部门、上级机关,以及援建一线、重大项目、重点工程、拆迁地块和信访维稳等岗位挂职,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特别是应对急难险重任务的能力。目前,一半以上定向招录的毕业生有岗位挂职经历。
搭平台全程跟踪培养。
将定向招录的优秀毕业生作为区管后备干部的重要来源,制定专门培养方案,做到重点培养、同等使用。一是压担子发挥作用。对适岗锻炼后的毕业生,普遍安排到任务重、责任大的基层一线岗位,激发干事创业激情,大部分已成长为业务骨干,部分干部还通过公开程序遴选至区两办、纪检、组织等综合性部门。在首次安排至街道工作的51名干部中,有35人因表现优异和工作需要交流到部门工作,得到用人单位普遍肯定。二是凭实绩择优晋升。组织人事部门通过日常考察、定期访谈和年度考核等方法,强化跟踪考察和实绩评价。对适应快、群众基础好、实绩突出的干部,择优提拔至领导岗位。分配到江厦街道的一名干部,积极参与天一广场党员服务中心的项目筹建和谋划,从最普通的解说员干起,现已成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天一商圈综合党委的“掌门人”。前三批招录毕业生中已有42%担任科级以上领导。三是重比选破格使用。鼓励符合条件的大学生干部积极参与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和跨部门竞争上岗。南门街道的一名优秀大学生干部,经过街道党政办、拆迁等多岗位锻炼,通过竞争性选拔担任了团区委副书记。目前,已有4名大学生干部通过市县联合竞争性选拔走上副处级以上领导岗位,其余大部分成为单位的中层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