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党员终身学习机制。继续完善党员教育培训的内容和方式,强调兴趣学、针对学、自主学,以理论知识武装党员,不断强化其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能力。首先在学习内容的安排上做到“对症下药”、“因势利导”。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教育,更包含了关乎党员发展的相关政策、时政经济形势信息及其他实用技能等,提高党员的“学习兴趣”。其次是丰富学习形式引导“学习自觉”。除集体学习外,适时安排多媒体教学、网络远教等课程,发挥社区社会自治组织的民间力量及党员带头的典型模范力量,营造学习氛围,吸引基层党员主动参与。
二是党员激励约束机制。科学的激励可以激发党员的内生动力,科学的约束可以保障党员正确的发展航向。首先是维护好党员权利。切实保障党员对党内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在社区建设工作中,积极搭建党员作用发挥平台,文明城市创建、志愿便民服务、节庆联谊等活动积极邀请党员参与。同时,在条件允许基础上采取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其次,与纪委工作相结合,发挥党组、纪委、群众三方监督作用,督促党员廉洁自律,促使其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对于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未通过评议考察的,要督促改进后才考虑进行发展或者转正。
三是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党员的流动性、交往的广泛性和生活的多样性,使党员的活动领域、活动方式在不断变化。街道主动适应党员队伍的新变化,在教育管理上打破自我封闭的状态,管理关口前移,实行教育、管理、监督三位一体。针对党员流动性增强的特点,为防止党员游离于党组织之外,建立“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的双向互动机制,扭紧党组织与党员之间的关系。截止2012年,街道社区党委党总支10个,机关支部4个,两新党支部发展组建为10个。
四是党员社会评价机制。首先是党内外推优。社区、两新组织结合“双述双评”活动和民主评议活动,分别组织党员和群众,做好优秀骨干推荐活动。对党内外群众比较公认的人员,党组织要做好相应工作,尽量让帮助有关人员提高思想意识,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其次是入党人员社会考察。对已经提交入党申请的人员,党组织按照就近方便原则,在社区安排一个公益性、志愿者服务的考察岗位,并由相关联系人进行指导、培养和考察。再次是重要关口群众评价。入党积极分子确定为发展对象前及预备党转正公示前,要通过群众评议办法,进行民意调查。评议中所发现的问题,所在党组织及时告知有关人员并帮助予以改进,待改进通过后进行发展或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