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双向对接,不断提升志愿服务的针对性。推出了“一人一岗”岗位特长表,让每一位有志于投身志愿服务的党员将希望提供的服务和特长记录,并设置规范三十类志愿岗位,确保服务广泛化多样化;根据平时社区党员“微心愿”和社区其他居民服务需要进行“双向对接”,此外,还依托81890志愿服务中心的“大数据”将党员志愿服务信息纳入社区服务网络,建立完善的志愿服务数据库,通过数据匹配、服务对接和个性定制的方式,既能够发挥志愿者的特长又能提升志愿服务的针对性,切实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二是构建网络,不断提升志愿服务的便利性。以就地、就近、就便为原则,通过党员一对一、多对一的供需对接模式,构建社区—小区—楼道三级党员“一人一岗”志愿服务网络。探索推行“1+E”党员服务模式,即每1个居民小区设立1个党员志愿者服务站,365天为居民提供零距离“一站式”服务。通过志愿服务站点建设, 逐步形成了“一人一岗”志愿服务由“一对一”、“一对多”的单打独斗形式逐渐演变为“多对一”、“多对多”的组团服务模式。如在职党员王振华、陈新星主动要求加入设置在幸福老顽童工作室的助老义工服务队,与社区孤寡老人进行组团帮扶活动,大幅提升了孤寡老人的晚年生活质量。
三是倡导自治,不断提升志愿服务的参与性。积极探索“五联”、“四议”工作法,形成党建引领社区自治新模式。一方面以志愿服务项目催生社会治理原动力。通过建立多重保障机制,引导志愿服务团队从松散走向有序,并由相应的志愿服务团队承接不同的服务项目,让居民在自主参与中体会到“社会治理”的乐趣,周江岸365党员服务中心、澄浪“乐龄俱乐部“等项目成效显著,深受好评。另一方面以群众的能量葆党建品牌发展动力,设立“连心厅”、“居民说事会”、“开放空间”等议事载体,调动了广大党员和社区群众以及辖区单位多方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努力集群众智慧解决群众问题,使社区党建工作更接地气、更聚底气、更积人气。红起社区金茂府工程噪音扰民扬尘、澄浪堰路绿化责任主体认定、周江岸“诚信亭”建设等问题在群策群力中得到有效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