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建立健全教育培训机制。街道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推进社区专职工作者的再教育、再培训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社区专职工作者培训制度。依托各级民政部门、社区学院、各类党校建立社区工作者培训基地,借助大专院校的师资力量,引入现代社区理论,规范培训师资、确保培训时间、选择培训内容;采取集中教育和外出培训相结合的方法,建立定期学习培训制度,拓宽社工在政治理论、政策法规、党风廉政、社区管理等方面的知识面,尤其注重对社区主要管理人员进行系统的岗位培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三是建立健全社工业务工作实践运用机制。街居干部和社区工作者定期听取居民群众意见,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并做好“民情札记”,及时总结经验,提高工作水平。实行社区工作首问责任制,打造全职化社工队伍,明确各居委会定期接待群众咨询和来访,对属于职责范围的,要及时处理;不属于职责范围的,要主动帮助联系责任部门,或承诺转告事项。落实社工岗位责任制,建立与居民群众的互动交流平台,全面接受群众监督。
四是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不断改善社区工作环境,积极探索建立符合实际、易于操作的社区工作者晋升、奖惩制度,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建立、健全社工福利机制及考核机制,培养、吸引和留住高素质人才,科学确定工作职责。结合不断发展的社区实际情况,对社区专职工作者的工作职责进行定位、分解,出台规范化制度,落实岗位职责,确保岗责相称。严格社区专职工作者的实绩考核,完善街道专职工作者年度考核制度,把百分量化考核与居民满意度评估结合起来,全面考核社区专职工作者的德、能、勤、绩、廉等五个方面;是充分发挥考核成果的应用价值。公开考核结果,结考核优秀的的社工另给予年度考核奖10%的奖励,并纳入街道后备人才库的储备管理,对考核未位的社工实行换岗交流。形成优胜劣汰,形成动力与压力并存、激励与约束相联的社区专职工作者考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