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面对蓬勃发展的社区建设和日益提高的社区工作要求,南门街道专门选聘了一批年纪轻、素质高、敢创新、清一色的大学毕业生(其中四分之三为应届)充实到社工队伍,起到了改善人员结构、提升整体素质、激发队伍活力的积极作用。2007年至今,该街道先后引进本科及以上大学毕业生19名(其中2名硕士),占同期选聘社工总数的五分之四;辖区11个社区均配备了1-3名30岁以下年轻社工,至少1名男性社工。从居民、其他社工及业务科室部门等各方面的反映来看,这些“新人”适应能力强,务实、肯干、肯吃苦,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工作能力,是活跃社区氛围、提升社区服务的特殊“催化剂”,已经逐步成为社区建设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创新理念催生选聘新举措。南门街道之所以如此偏爱选聘“新人”社工,主要源于其在社区工作及队伍建设理念上的三个突破。一是倡导社工队伍年轻化、知识化、现代化。经过深入调研思考,原有社工队伍虽然实践经验丰富,但结构趋于单一、知识老化,创新思维不足,难以适应新的形势变化,亟待改善和补充。大学毕业生无疑是合适的人选。二是遵从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对于刚毕业的年轻大学生而言,社区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基础工作。在这个平台上,他们能够独立学习和磨练社会适应、人际交往、组织协调和处理群众问题的实际能力,为今后走上更广阔天地打下坚实基础。积极吸纳大学毕业生到社区工作,既是对党和国家号召大学毕业生多到基层就业锻炼的响应,又有利于他们打牢基础、循序渐进地健康成才。三是搭建利于“新人”施展才华的舞台。各社区根据每位新进社工的特点,在指派老社工“手把手”倾囊相授的同时,大胆委以重任——或从事具有综合性的信息、办公室内勤工作,或从事具有拓展性的文体、团的工作,或从事与群众打交道多、复杂的民政、计生工作。在这些“量身定制”的岗位上,“新人”既能施展自身所长,又能迅速学习和锻炼综合协调能力。为了加快社区干部队伍建设,该街道还不拘一格,力推“新人”(去年底,2名工作不到1年的“新人”社工被破格提拔为社区主任助理)走上社区领导的重要岗位,为其进一步施展才华提供了更大机遇和空间。
创新制度保障管理出成效。对于选聘实际经验欠缺、思想不稳定的大学毕业生到社区工作,许多用人单位顾虑重重。对此,南门街道出台了一系列创新管理制度和举措,牢牢把好“四关”,加强新进大学生社工队伍的建设。一是把严“人才进口”关。坚持“严进”原则,坚持素质能力第一,层层把关,选聘好新进社工,杜绝凭关系混入队伍等不良现象。二是把稳“思想教育”关。针对“新人”的思想、心理特征,建立相关制度,要求街道领导、责任科室、社区领导经常主动地找“新人”进行面对面的谈心,定期召开新进大学生社工座谈会,帮助他们理清人生目标,合理制定职业规划,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三是把实“技能培训”关。严格执行社工培训学习制度,督促新进大学生社工参加区民政局、街道举办的各类培训课程和讲座,确保其每月受训时间不少于40小时。四是把好“考核激励”关。进一步深化包片联户制度,加强日常工作的检查考核,推进新进大学生社工考核标准化;利用街道社工人事档案信息库平台,推进新进大学生社工考核动态化。